发布时间:2009-06-17 浏览次数:2849 文章来源:
高莽先生的女儿是他的“开心果”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思恩):83岁的中国翻译家高莽先生从上世纪40年代始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几十年来,他在俄罗斯文学翻译、编辑与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获得俄罗斯总统授予的勋章;他还是个画家,他为诸多俄罗斯文学家绘制的肖像被外国文学馆或纪念馆收藏。今年是中国“俄语年”,今天我们就为您介绍这位架设中俄文化桥梁的著名翻译家。
高莽1926年出生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莽7岁左右进入当地的教会学校学习,同学们都讲俄语,老师上课也基本用俄语。这让高莽从小就受到俄语熏陶。
高莽还跟三位有名的俄罗斯画家学画,十几岁就参加画展。1937年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时,学校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特意请高莽临摹了一幅普希金的肖像挂在教室里。
高莽说:“我的画第一次在教室里出现,自己心里简直说不出来的一种感觉,经常地,不管上哪一堂课,就偷偷看自己那幅画。虽然是临摹的,但毕竟有自己的感情。我就想,将来应该画一个我心目中的普希金,不是临摹的,而是自己心目中的。”
1943年,17岁的高莽发表了人生第一个翻译作品———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曾是多么鲜多么美的一些玫瑰》。高莽说:“读到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时候,已经在(学校)那里读了十年了,爱上了俄罗斯的文学。屠格涅夫那首散文诗写的是他老年在法国生活的时候回忆过去的日子,他的文字特别美,我喜欢美的东西,他的文字的美有音乐感,很短,却有一种韵律,说不清楚的韵律,给我一种很强烈的感受,我就试着翻译。”
刊登这篇译文的报社以为高莽是位专业翻译,特意邀请他多翻译多投稿,这样,高莽就开始了翻译俄罗斯文学的人生。
1947年,高莽翻译了一个苏联剧本《保尔·柯察金》,这是根据苏联重残盲人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剧本。小说主人公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深深打动了年青的高莽。他说:“我第一次看见《保尔·柯察金》这个剧本,我就非常震撼,哎呀!我说人居然有这样的人。(日军在东北建立)伪满(政权)的时候(我们)好像都跟奴隶似的,受人欺凌,我心想有这样的人一辈子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心想这种人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把这个剧本翻译出来了。那个时候就是需要这种鼓舞人的向上的爱国的爱人民的作品。”
高莽翻译的《保尔·柯察金》后来在全国各地的剧院上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年青人。具有浪漫色彩的是,第一位出演该戏女主角的演员成了高莽的妻子,他们相濡以沫一生。
1946年,20岁的高莽参加了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高莽喜欢用不同的笔名发表作品。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家戈宝权在报纸上看到哈尔滨有很多研究俄罗斯文学、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的人,他就邀请这些作者来开会研究外国文学翻译,结果到会的只有高莽一个人,原来其他“人”都是高莽的笔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高莽全身心投入中苏文学交流及翻译工作当中。1997年俄罗斯作家协会吸收高莽为名誉会员,同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授予他勋章,表彰他为中俄文学交流所作的贡献。
高莽毕生研究俄罗斯文学,著书颇丰,晚年他别辟蹊径,成为中国第一个介绍俄罗斯墓园文化的人。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去参观莫斯科的公墓,随后在几十次的出访中,高莽访遍了大大小小的俄罗斯公墓、名人墓地。积累多年研究,高莽于2000年出版《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介绍俄苏历史文化名人的墓地,包括亡灵的葬迁,墓主的生平,墓碑雕塑的创作过程与艺术价值等等,并亲自配上各种插图。该书一出,引起了很大反响。读者和评论都认为“这本书从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灿烂文化”。
今年,高莽又出新书《墓碑?天堂》,记述俄罗斯名人墓地,写了80多位俄罗斯文学、艺术大师的生平事迹,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及在中国的影响。
高莽几十年从事语言翻译,他认为,语言是一门很难的学问,所以举行中国俄语年这个活动是具有远见的。他说:“我觉得语言年是中俄两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行这样一个年度的(活动),就是把语言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来沟通,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年轻一代的文字工作者,培养出一批新的翻译工作者,这就是语言年最大的成就。我们现在感觉到语言的重要性,看到语言是永远不断地在进步,不断在促进两国人民感情交流的最直接的方法。”
在采访中,高莽说,1999年普希金诞辰200周年时,自己如愿画了一幅普希金的肖像赠给了莫斯科普希金纪念馆,根据他多年的研究,普希金对中国很感兴趣,并想到中国长城走一趟,所以在画作中他替普希金“实现”了梦想,让他“来到”了中国长城。
高莽先生告诉记者,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生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自己最近正在画一幅画,托尔斯泰将在画中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进行对话。
高莽先生认为俄罗斯文学传统悠远,他预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俄罗斯文学艺术将迎来新的高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