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吐槽大会:行内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7-04-26       浏览次数:4518       文章来源:成都博雅翻译公司

核心提示: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简称“同传”,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不间断地将内容口译给听众的一种翻译方式,同声传译员通过专用的设备提供即时的翻译,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型的研讨会和国际会议,通常由两名到三名译员轮换进行。同声传译效率高,能保证演讲或会议的流畅进行。同声传译员一般收入较高,但是成为同声传译的门槛也很高。当前,世界上95%的国际高端会议都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


同传译员(注:同传,为“同声传译”的简称。在会场,两位译员坐在箱子里,边听边翻,轮流为发言人做同步的口译。其他与会者用专业的同传接收机收听译文)这个小群体经过最近几年一些媒体的努力广播,已经变成新时代金丝帘后面高贵的慈禧——看不清,摸不着,让人不明觉厉。对同传这个行当稍有了解的人哪天如果真碰到了一位同传,可能除了好奇和兴奋甚至于夸张地要签名之外,基本上会询问如下几个问题:

1.“你们做同传的应该很掉头发吧?”

2.“你们的收入是按照分钟来计算的吧?啊,不是?那是按小时?”

3.“同传应该是青春饭,老了就做不了了吧?”

一般来说,见到同传译员并不容易,要见到一堆那更是难上加难。记者周末参加了一次北京地区同传译员的沙龙,这是除了在北外高翻读研期间之外见到的人数最多的同传译员群体,绝大多数是自由职业。参与的人数让人不禁联想,如果当时不幸有一枚导弹袭来,估计北京及周边地区接下来好多场国际会议都得瘫痪。

 到场的译员有年轻养眼的美女帅哥,也有沉稳的中年译员,更有老一辈仍然活跃在口译第一线的元老级前辈。大家的头发都看不出任何异常,好几位估计都可以去接洗发水广告。

 之前就听说联合国有老太太边打毛衣边做同传还游刃有余,今天记者也算是见到了真正的口译长者,最近一直都在做会,还给大家分享了很多奇葩的经历。这些细节也算让行外人对同传这个行业的传言被“你懂的”三个字彻底击破。

 沙龙聚会“槽点”颇多。那这群传说中“金饭碗”的大牛吐的槽,和普通人的槽,有何不同?

口译简历篇

槽点一:简历要有多长?

 谈到这个话题,译员们就炸开了锅。有人亲眼看到过某位译员的简历达到了一百五十多页。那是一篇怎样的“博士论文”?!这传说中神级长度的简历,据说也是把每次会议的很多细节都囊括了进去:每个发言人的简介,会议的小主题等等。这份甚至不能称作“简”的“历”,也会很自然地拥有“榴莲般”的效果:很多客户会买账,估计八成是被吓的;稍稍理性点的就会对其嗤之以鼻,根本没耐心去看。最后大家讨论出的结果是,口译简历最好不要超过十页。虽然已经降了一个数量级,但这个结论对于“学生党”来说可能三观一时半会儿还是难hold住。从这个数字大概就能看出,口译员的世界确实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正如一个正常的中国人无法想象同时用十根筷子愉快地用餐。

槽点二:口译经历到底要怎样写进简历?

 很多译员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条一条地从上往下列。那简直是一本“口译流水账”。尤其是对于现场有着二三十年口译经验的老前辈来说,“流水账简历”很可能会成为继英语听力之后的最牛催眠神器。关键是,很多人对自己简历的实时更新并不上心,所以有时候客户收到“流水账”,发现该译员最近连续两三个月都是空缺,然后怀疑这位译员是不是金盆洗手回头是岸了。翻译公司有时候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也会认认真真地把简历里面所有的日期全部删掉。对,删掉。这也是各种不得已。最后大家的讨论结果是,要按照领域来分类,而不是时间。这样,客户会很容易找到他关注的领域你的相关经验。

槽点三:明明是我的简历内容,怎么名字给换了?

 有些无良的小翻译公司,平时即便没口译活儿,都会去联系资深的口译员让其发简历过去美其名曰“储备人才”。沙龙现场的一位同传前辈深有体会。之前有家翻译公司,觉得他的“身价”太高,会影响公司从中的获益比例,所以就以一天两千块的价格,随便请了一位高校非口译专业的老师,把资深简历改头换面,换成了那位老师的名字,就这样把这场德语同传会议项目给“打发”掉了。那样的会议质量,也确保了改翻译公司永远翻不长远的稳定市场定位。

电话测试篇

槽点:同传为什么还要电话测试?!

 电话测试同传?就相当于你给人打电话,测试者在那边念原文,你在这边边听边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让对方听。也就是说,对方要一边念原文,还要一边判断译文的质量,对测试者来说也算是神级的挑战。要是真能做到,就让客户那边的测试者直接做同传岂不更省钱。很多测试者自身水平在此不太好直接形容,外语发音接近外星发音,还专挑专业术语多的段落念得飞快。尽管专业的翻译公司会给客户解释同传不用测试,但如果项目单子太大,再牛的翻译公司怎可能和如此“壕”气的客户过不去,不想断后路的译员只能接受测试。其实,很多客户就是喜欢自己挑一下,这样唯一的好处是,即使最后翻出来的效果不好,那都是客户自己“选”的。

 也有译员接到去现场测试的通知,北京五环外。费大半天劲折腾到了那儿,对方抛出这样几个问题:“‘底盘’怎么说?”“‘方向盘’怎么说?”。仿佛如果译员把这两个词翻对,就说明同传能力优秀一样。其实这种测试方法和看手相算命没什么两样。有些大公司内部有规定,每次同传必须同时联系三四个翻译公司,让每个公司推选三四个人,员工也只能执行。现场有译员提出,可以把口译录音截取了发过去。但万一客户想听的是他们领域的口译录音而手头刚好没有,这时测试也是很难避免的。最后,前辈们建议,对测试还是不要太反感,有时候可能就是想听听你的英语发音有没有乡土气息。毕竟,“买个西瓜,还要先敲一敲呢”。

槽点:绝大多数客户不提前给资料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同传不都是听到什么就翻什么吗?不了懂行客户很多情况下完全意识不到会议前期准备的重要性。尤其是很多领导的讲话稿,觉得涉密,不给。有时主办方都拿不到。很多时候翻译公司或者译员催客户要资料,客户就直接一句话:“花这么多钱不就是让你们来现场翻的么,怎么啦?怎么啦?”。有一次一个法律翻译,主办方连一个会议关键词都不给,单位的网站也不给。绝了!实在不行要给个会议日程吧?至少可以判断一下是否可以真的“裸翻”。有些会议就是撑一下场面,打一下酱油,没任何实质内容,所以没资料的前提下无奈“裸翻”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无论怎样,和你合作的翻译公司有必要向客户告知不提前提供材料的风险。

 有些会场不仅不给资料,还会在会议开始走到译员跟前问一句:“哥们儿,这会议标题要怎么翻成英语啊?”然后拿着翻好的纸条去修改大屏幕的标题英文,留下译员在同传箱里一脸黑线。如果万一不给资料,一定要准备好wifi,临场可以在搭档翻的时候查查表达。一句话总结:会前资料就像是医院拍的片子,一般来说医生都是先看片子再做手术。不然只能先开膛破腹,再在里面找问题呗。

槽点:不认识的搭档靠谱么?

 一般来说译员都习惯和熟悉的人搭档。熟人比较有默契,一些小习惯也都相互了解。熟人搭档,心情不好可以少翻点,下次搭自己再多翻点,相互照应,完全没问题。有时候客户自己有所谓的“翻译”,为了省钱,委托翻译公司再找一个同传。一次,客户自己的翻译和在场的一位译员有了如下的对话:

“我们半个小时轮换吧!”
 “好啊。”
 “嗯……我是说,你翻半个小时,我翻十分钟”
 “……”

后来,就变成了“30分钟的专业同传+10分钟的小交传”模式。根本没受过专业的同传训练,客户觉得自己员工英语好,就拉来做同传,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位译员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客户那边自己的“同传”和他提前说好:“有稿子的,我翻,没稿子的,你翻。”后来发言人稍微脱稿发挥,那人觉得不对,马上取下耳机说,“快快,你快翻!”。客户自己出“同传”的初衷就是想省钱,所以如果遇到这种类似的情况,事后想申请商量加钱的话,成功率几乎会向零看齐。

 还有一次一个德语译员,在柏林待了二十多年,之前做过的都是交传(注:交传,为“交替传译”的简称。在会场,发言人边发言,口译员边记笔记。发言人停下来,口译员开始翻译。采用交传的会议比采用同传的会议更耗时。只有交传才用到口译笔记法,因此市面上所谓神奇的“同传笔记法”是错误的)。有一次他和一位老前辈搭档,在开始翻之前老前辈问他谁先翻。他信心满满地说:“我先来吧!”马上,耳机里传出了发言人的声音,前辈许久都不见他有任何动静。突然,他摘下耳机,大声说:“天呐!这怎么翻啊?”全场下来,几乎一句话都翻不全。后来,这位译员在口译界几乎遭到了“封杀”的待遇。交传做得再好,不经过专业训练就接同传的活儿,后果很可能会是毁灭性的。形成交传技能,是语言系统的“第二次发育”,同传,是“第三次发育”。往上跳,需谨慎。很多小翻译公司找的同传都是交传译员,这也是有原因的。有些交传译员找到公司说:“我不收你们的钱,让我做同传吧!我想锻炼锻炼!”有些小公司为了眼前利益,居然也敢用。不仅砸了自己的招牌,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另外,搭档的风格也很重要。“淡定派”和“机关枪派”语速的两个译员搭,听众的心跳都会不均匀;老一辈的译员和“新生代活力派”搭档,听众全场下来也不得不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间来回“穿越”。

无知客户篇

 客户:你好,我们有一个会议需要同传,你能做一下吗?
我:会议内容?时间?同传需要二个人,你那边已经找到另一个翻译了还是需要我自己找搭档?
 客户:啊?为什么要两个人啊?
 我:因为标准的会议同传需要二个人轮流翻译,一人20分钟。
 客户:这样啊!对了,我听说同传有个箱子?还是设备来着?你能一起带过来吗?
 我:。。。。。。  这个,需要你们提前租赁,或者我可以把租赁公司的电话给您。您自己联系下。
 客户:别那么麻烦啦,你一起带来行吗?
 我:(脑补了嘀嘀打车有呼叫卡车功能,然后我坐在卡车后面,好拉风好拉风啊。。。。。)

奇妙的与会者篇

在会场同传被与会者问到最多的几个问题之排名:

1)你们很辛苦吧?是不是一直掉头发啊?
2)你们薪水好高的吧?听说是按小时还是按分钟计算的?
3)你们这个职业也算是青春饭吧?
4)喂喂,不好意思问下,厕所在哪里?
5)请问你们是供电箱吗?我可以在你们这充下电吗?

神一般存在的演讲者篇

1)以为自己英语很好偏要用英语演讲的中国人
2)以为自己英语很好偏要用英语演讲的日本人
 举例:有一日本哥哥想表达:I recommend...结果他说成了:I like men!
 3)“最后说三点”的演讲者,最后说了半个小时。
4)语速奇快,断句不清。
5)毫无头绪毫无逻辑的演讲者

0